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甲上
Introductory Sociology (a)(1) 
開課學期
101-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1004 
課程識別碼
305 101A1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共201 
備註
實習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30~19:20,分組進行。兼通識A5*。
總人數上限:13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11sociolog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是介紹與討論社會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的課程,選定的教材包括台灣學者的研究論文和美國社會學的作品。 

課程目標
社會學的學習脫離學習者的生活世界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會增加對社會學知識的疏離,因此指定閱讀教材以代表性的臺灣當代社會學者對於不同社會學主題的研究成果為主,藉此去了解社會學者是如何分析社會現象,可以凸顯社會學的觀點與其他學科(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等)有何差別。當然也希望同學了解自己的社會後,透過跨社會的比較,再逐漸建立起寬廣的全球視野,這兩種教材的組合,就是冀望在地的與全球的觀點能夠適當的結合起來。
上課所選讀的研究論文知識深度比起一般社會學教科書的內容要高,對於同學的要求不在於全部理解論文的理論或是研究方法,而是期望同學能夠掌握論文對於台灣社會分析的主要論點。由於最近四十年台灣社會的研究累積不少成果,每個上課主題除了指定閱讀的論文外,還會列舉出相關且值得品味的文章或專書,同學如果有興趣可以規劃時間閱讀更多的素材。 
課程要求
由老師講授究論文主與英文選讀教材的論點與研究發現,上課有時會有討論時段,修課的同學必須要對指定的閱讀教材進行討論。社會學的學習是必須要藉由講授、課前閱讀與討論來進行,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由於課程內容比較豐富,因此每週上課都有老師自行撰寫的講義於課堂上發放給同學,上課講義原也會放置在本課程網頁同學可以自行下載。(https://ceiba.ntu.edu.tw/1011sociology/)。
本課程設計的討論課共13次,每次100分鐘,全班由老師分為八到九組,不可任意調組。討論時間排在週二到週五晚上各有一到兩組(每組約十六人),討論時間為17:30到19:20,討論地點為社會系館的研究生教室(上課時會宣布,並於第一週週五通知同學分組與討論課地點)。討論內容是講義、指定讀物所顯現出來的重要社會學課程,以及作業的心得。各組的討論主題相同,每兩次的討論課結束後,同學必須依照老師與助教一起擬定的主題撰寫討論心得,共計五次,心得佔學期總成績的20%。討論小組由社會系研究生擔任助教,負責帶領討論、評閱作業與心得的成績。所有同學都必須參與討論課程,無故缺席兩次者,則必須退選或學期成績為零分。
本課程有一個作業,透過指定的主題同學走出教室,實際觀察整個社會現象的發展與運作,並紀錄觀察的心得,對於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和討論,開始累積當一個社會學研究者所需要具備的技藝,同時可以理論和實作連結,發展出理解台灣社會視角。詳細的作業內容將在上課時發給同學。
成績評定方式分成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上課參與以及討論課的表現(10%),期末考卷會請同學誠實填答上課出席狀況;第二部份是討論心得五篇(20%);第三部份是一份學期作業的成績(10%),作業按指定期限繳交,逾期不收;第三部分則是期中考 (25%)和期末考(35%)。如果你因為各種理由無法來上課,一定要預先跟助教或老師請假。特別提醒修課的同學,如果你上課有四次 (含四次) 以上未到(上課遲到超過一小時),將會被老師要求停修,若不停修者則老師不評定學期成績。此外,討論課務必要出席,無故未參與小組討論者(討論課遲到超過一小時視為缺席),討論課缺席兩次者,將會被老師要求停修,若不停修者則老師不評定學期成績。這兩項出席要求,只要有一項未達要求,就必須停修或不評定成績。
  大學的學習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和規劃,對於那些希望投入更多時間利用這一年奠定紮實社會學基礎的同學,可以選擇每週所推薦的專書,閱讀後撰寫讀書心得交給老師,經過評閱後,最多可增加學期總成績10分,但加分後不得超過100分,這個額外加分的制度是每位同學都有權利使用的選項。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1  <b>社會學的想像(理論與方法)(一) </b><br>
*Kathryn Edin & Maria Kefalas, 2008, “Promise I Can Keep: Why Poor Women Put Motherhood Before Marriage.” Pp.7-18,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br>
*張君玫譯( C. Wright Mills),1995。社會學的想像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台北:巨流。(第一章) <br> 
第2週
9/18  <b>社會學的想像(理論與方法)(二) </b><br> 
第3週
9/25  <b>台灣社會學的發展歷程:與日本、西方社會的一個比較(一) </b><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台北:群學。 (導讀:熟悉的日本、陌生的日本社會學)<br>
*陳東升,2012。”六十年來社會學在台灣的發展:制度建立與研究領域的變遷” 頁31-74,收錄在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9)下 林建甫主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1,討論主題社會學的想像】</font><br> 
第4週
10/02  <b>社會化(一) </b><br>
* Jacqueline Lewis, 2008, “Learning to Strip : The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of Exotic Dancers.” Pp.127-143,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吳齊殷與高美英,1997, “嚴酷教養方式之代間傳承”,收錄在張苙雲等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頁213-250,台北:中央研究院。<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2,社會學的倫理學基礎與爭議】</font><br> 
第5週
10/09  <b>社會化(二) </b><br>
* Granfield, Robert. 2008. “Making it by Faking it: Working Class Students in an Elite Academic Environment.” Pp.114-126,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馮涵棣、陳倩慧,2002,“情緒、文化與道德社教化:以羞恥感為例的探討”。收錄於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頁17-4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3,社會化(一)】</font><br> 
第6週
10/16  <b>文化 (一)</b><br>
*Kaw, Eugenia. “Opening Faces: The Politics of Cosmetic Surgery and Asian American Women.” Pp. 91-110.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fourth ed.) edited by Susan Ferguson. New York: McGraw Hill.<br>
*吳鄭重,2004。”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全球化台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城市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5:47-99。<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4,社會化(二)】</font><br> 
第7週
10/23  <b>文化 (二)</b><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5,文化(一)】</font><br> 
第8週
10/30  <font color=red><b>【期中考】</font></b><br> 
第9週
11/06  <b>社會互動(一) </b><br>

*Christine L. Williams, 2008, “Shopping As Symbolic Interaction: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Toy Store.” Pp.181-193,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高夫曼(曾凡慈譯),2010,污名。 台北:群學。(第一章)<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6,解說作業與發放作業-父母帶小孩購買玩具的社會互動與社會化歷程】</font><br> 
第10週
11/13  <b>社會互動 (二) </b><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7,作業團體討論與繳交作業Part 1 and Part 2】</font><br> 
第11週
11/20  <b>社會互動 (三) </b><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8,社會互動與繳交作業Part 3】</font><br> 
第12週
11/27  <b>社會團體與社會網絡(一) </b><br>

* Alder, Patricia A. and Peter Alder. “Peer Power: Clique Dynamics Among School Children.” Pp. 155-169.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fourth ed.) edited by Susan Ferguson. New York: McGraw Hill.<br>
*謝雨生、吳齊殷、李文傑,2006,青少年網絡特性、互動結構和友誼動態。台灣社會學11: 175-236。(閱讀範圍:頁177-190 & 頁218-224)<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9,社會互動(二),心得四】</font><br> 
第13週
12/04  <b>社會團體與社會網絡 (二) </b><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10,社會團體與網絡(一)】</font><br> 
第14週
12/11  <b>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一)</b><br>

*David, Kingsley, Wilbert E. Moore, and Melvin Tumin.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Pp. 256-265.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br>
*林宗弘,2009,”台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92-2007” 台灣社會學刊 43:93-158。<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11,社會團體與網絡(二)】</font><br> 
第15週
12/18  <b>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二)</b><br>
*Philippe Bourgois, 2008,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Pp.231-242,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12,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一)】</font><br> 
第16週
12/25  <b>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 (一) </b><br>

*Penelope A. Mclorg & Diane E. Taub, 2008, “Anorexia Nervosa and Buima : The Development of Deviant Identities.” Pp.219-230,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黃淑玲,1996, “臺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103-152. <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13,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二)】</font><br> 
第17週
1/01  <font color=red>元旦放假,本週分組討論全部暫停</font><br> 
第18週
1/08  <font color=red><b>【期末考】</font></b><br>